关于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7/5/31 10:59:57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于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2017年5月31日)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于4月下旬先后深入韦集、黄湾、禅堂、冯庙等四个乡镇,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质量“再提升”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采取现场查看、走访贫困户、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汇报等方式,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作要求,聚焦“1234”标准,通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等一系列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末全县建档立卡的73个贫困村有10个村成功出列,17508名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县尚有贫困村63个,未脱贫人口44346人。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成立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县委县政府、成员单位、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包村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六位一体”的立体式脱贫工作格局。精准对接扶贫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了扶贫项目管理办法、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光伏扶贫项目和资产收益管理办法、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扶贫工厂建设方案等制度性文件,确保政策向扶贫倾斜、资源向扶贫汇聚、队伍向扶贫集中。

(二)精准识别找准对象。采取“五问六看两查”的方式,通过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头看”、“再回头看”活动,按照“七个禁止”的要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核查,推动我县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由比较精准迈向更加精准。

(三)制定规划夯实基础。坚持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施“五个一批”,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立足村情户情、地域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劳力”和“大户+贫困农户”等帮扶模式,光伏扶贫、扶贫产业园、乡村旅游等扶贫项目形成一定规模,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四)结对帮扶全面覆盖。开展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对认亲行动,按照“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通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落实处级干部帮扶10户、科级干部帮扶5户、一般人员帮扶1户措施,明确包保单位和帮扶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对全县63 个贫困村、10个出列村以及221个非贫困村所有贫困户,实现帮扶人员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贫困人口识别存在短板。去年以来,我县相继开展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核查月”和“再提升”等活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贫困村识别工作一开始甚至“回头看”期间,未受到镇村干部的足够重视,没有严格按照贫困识别“两该两不该”和“七禁止”原则进行操作,以致贫困人口数据进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后无法更改,造成精准扶贫工作将错就错的被动局面。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情关系拉入贫困。一些村干部为了平衡各种关系,或者为了换届选举能够顺利当选等原因,违反“两该两不该”,把不该进来的弄了进来,应该出去的没有及时退出。二是人为分户制造贫困。由于前期上报贫困人口基数被国家认定,为了凑够系统中贫困人口数据,将一些整体经济基础较好,但家中体弱多病的老人从家庭户口中分离出去,人为制造贫困人口,使有限的扶贫资金不能命中靶心。三是方便救医照顾贫困。如有的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收入也较稳定,但家中成员患了重病,虽然其家庭生活未到达贫困标准,但为了使其就医方便,享受更多新农合、大病救助优惠政策,也将其列入帮扶行列。四是利益诱人争当贫困。由于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贫困户在就医、就学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以及无偿获得帮扶资金等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以贫为荣,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

2、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不高。行业扶贫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到位,对健康脱贫宣传不全面,不深入,一些贫困户对“351”和“180”政策了解不够,不知道大病救助,导致措施落地难,执行不到位;教育资助项目没有完全落实,“雨露计划”没有惠及所有贫困大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实率更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覆盖面小,申请难度大。

3、扶贫项目短缺效益不佳。一是到户项目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效益不够明显。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前农村小而散的养羊、养猪传统养殖模式逐渐被淘汰。在选择扶贫项目时,一些村苦于没有项目,只得把这些项目重新拾起,不管贫困户有无养殖能力和养殖技术,以及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拾到蓝中都是菜。二是产业精准扶贫力度不够大、难度大、见效慢。产业发展项目相对较少,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占比低,产业类型单一,发展模式单调,一些项目缺乏有效的组织带动、技术指导和金融参与,没有形成规模,增收效果不明显。合作社的作用大多也形同虚设,没有引导贫困户和市场有效对待,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和信息支撑,产品卖难问题依然突出。如一些地方种植的黑麦、幸福菇等项目,实际效益与传统农作物收益相差无几甚至本利无归。三是“户贷企用”实施不规范。如冯庙镇某企业由于融资困难,在与村签订合同时,不顾市场经济规律,承诺的回报比高利贷的利益还高,势必造成合同无法履行及扶贫资金流失的风险。四是实施的项目对村级集体经济贡献率较低。除光伏扶贫外,大部分项目为到户中小项目,仅限于贫困户增收,对村级集体经济几乎没有贡献,影响贫困村如期出列。

4、精神脱贫宣传亟待加强。一是部分贫困人口受文化条件和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高,依赖性较强,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甚至好逸恶劳,不讲究家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此显示贫困,争取更多扶贫资金。二是由于各项扶贫政策优厚,尤其是在医疗保障方面,贫困户看病个人自负比例极低,对一些处在贫困边缘甚至经济较好的家庭产生极大诱惑力,产生攀比心理和不满情绪,报怨村干部,引发不稳定因素,分散了基层干部扶贫精力。三是部分贫困户子女尽管经济较好,但不愿履行赡养义务,认为只要父母列入贫困人口行列,衣食住行甚至生老病死国家都会托管。这种现象,极易造成非贫困户心理不平衡,也违反国家法律,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驻村结对帮扶需要加力。一是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不够扎实,帮扶措施单一,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工作当作民政救助工作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米面粮油,热衷于浅层次扶贫,不能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深层次的帮扶活动。二是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没有按规定吃住在村,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宽,创新意识不强,致富点子不多,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6、各种报表分散扶贫精力。在调研中,镇村干部和各级扶贫人员对各类扶贫资料表格的反复填报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认为几乎所有扶贫工作都集中在表格数据上,且种类繁多、大同小异。一些单位包户干部每次大小多台车辆,浩浩荡荡进村,只为填写几张表格,教会贫困户如何应对上级检查。镇村两级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验收,无法集中精力研究帮扶措施,开展有效帮扶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做实精准识别。一是要吃透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目的要求再宣传、再动员,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按照“七禁止”的标准,结合贫困户的家庭存款以及购买商品房、自住房标准、机动车信息和实际生活状况等,进一步核实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对确定的每一个贫困人口,由村主要干部、包片干部和单位包保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实行责任倒查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对于一些不符合贫困条件但已经上报国办系统无法更改的实事,建议重新分类备注,已经实施的项目继续实施,其他奖励性的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扶贫措施不再享受,确保有限扶贫资金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

2、实施精准项目,确保增收脱贫。一是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再次认真分析每个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细化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增收脱贫。二是继续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长效脱贫。三是统筹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整合资金重点用于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重点扶贫项目投入,集中财政资源保障脱贫攻坚。四是因地制宜,建设扶贫工厂,大力支持当地草根企业的发展壮大,帮助企业实现扩张升级,将扶贫工厂开在家门口,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五是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力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项目 跟着市场走,因户施策,精选项目,确保信贷资金能贷能还,实现小额扶贫贷款贫困户全覆盖。

3、开展精神扶贫,树立脱贫信心。要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乡村为载体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勤劳致富,通过树典型、指路子、重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鼓励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4、强化帮扶责任,做实发展文章。切实增强结对帮扶干部责任,细化结对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为贫困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取得扎实成效。同时,要简化帮扶工作各类报表和数据录入,让帮扶干部从“数字脱贫”中解脱出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入群众之中,走上田间地头,走进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道路。

 

打印  关闭